Debussy, Bartók & Prokofiev: Études

Debussy, Bartók & Prokofiev: Études

1948年1月,许多苏联艺术家都在竭尽所能避免让自己被贴上中产阶级形式主义的标籤,56岁的普罗高菲夫也难逃遭受公开批评的命运“不和谐的旋律听来让人窒息”。不像当时的诸多艺术评论,这份指控多少有几分真实性,最能验证这点的莫过于普氏在1910年3月6日于莫斯科首演的两首钢琴作品,其一是《第一号钢琴奏鸣曲》,另外一首就是收录于本辑的作品第二号《四首练习曲》。前者的抒情成分让人联想到拉赫曼尼诺夫前一年刚完成的《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但后者却风格为之一变,令人难以想像出自同个作曲家之手。普氏曾说“毕生的最大成就就是一直在追寻自己音乐语言的原创性。我对模仿一事感到恐惧,害怕重複别人已经做过的事情。”毫无疑问,这部练习曲是最能呈现上述普氏自白的作品。 巴尔托克的创作曾经受到法国作曲家德布西的影响,1918年完成的作品18号《三首练习曲》比德布西的《练习曲》晚了三年,此时他已经开始摆脱这位前辈的影响,走出自己的现代音乐之路,不仅开始拥抱无调性音乐,风格也一点一滴往荀伯格的方向前进。巴尔托克就读布达佩斯皇家音乐院时的指导老师István Thomán正是李斯特的学生,因而巴尔托克的《练习曲》也充满了李斯特勇猛果敢的乐风。 我们很容易察觉到作曲家的晚期作品难免都会带有抽象色彩,1915年7月德布西开始著手谱写的《练习曲》就相当符合这项描述,当时他还不到53岁(8月22日),却饱受癌症之苦,前一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与母亲过世的打击,无一不让他心烦躁动。或许他先前曾打算用前奏曲裡面的最后一曲“烟火”作为献给图画主义(pictorialism)的完美句点。岂料后来他重新燃起作曲的动力,并且写下两册共12首的《练习曲》:第一册著重在技巧问题并且特别强调每根手指的灵活度;第二册则偏向音阶乐句。。他将这套作品献给萧邦,当中也可以看出萧邦音乐对他的影响。他曾形容这套作品是“对钢琴家提出的警告,如果没有技巧卓越的双手,还是趁早打消成为职业音乐家的念头。” 1970年,当时还在就读茱丽亚音乐院的欧尔颂勇夺华沙萧邦钢琴大赛冠军,震惊各界,他也是至今该大赛唯一获得首奖的美国钢琴家,傲视群雄的演奏实力等你来一听验证!

声明:本站不存储任何音频数据,站内歌曲来自搜索引擎,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