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
澳门是个独一无二的岛城,儒家文化与海洋文明在历经四百多年的碰撞后,已经融合成一种全新而独立的另类文明。 和大多数人的误解一样,我曾以为赌场是澳门唯一的文明象征; 以为那碟放了很多咖喱的葡国鸡是葡萄牙人餐桌上的正宗; 以为现在已经风行全中国的小小葡挞是葡萄牙国人的甜点…… 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重新审视这座仅有58万人口(2015年统计)的小岛城市,我陷入了深深的迷思。 澳门居民其实并不嗜赌,赌场的存在更多是为了让游客寻找远方的运气。 澳门人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这里的居民性格温良敦厚,处事随遇而安,与喧嚣繁华为伴却不温不火,不急不躁。 澳门人的不肆张扬恰恰被赌业热闹的表象掩盖了其四百年来华洋混杂所逐渐形成的独特文化特征。 他们既烧香拜佛,也敬畏上帝。 澳门在四百多年的华洋混杂史中,时而是葡萄牙殖民地,时而是中国主权的葡萄牙租借 地,几番变迁无定。 回归前葡文是第一官方语,中文是第二官方语。回归后两者之间的关系倒转了过来。 但无论怎么变,这里都是中葡文化最恰当,也是最好的交汇处。 2015年末,当我和巫少雄先生讨论《澳门》该是怎样的文化呈现时,我们也曾经陷入过短暂的迷茫。 2016年4月的某天,当我在宁静的路环岛上静静地品尝着安德鲁葡挞时,邻座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画家游客闲聊中问我澳门的文化特征,我漫不经心地指着手中的葡挞说:“这就是澳门特有。” 这句不经意的话忽然像闪电般划过脑际,让我猛然醒悟。 然后我告诉巫少雄先生:“我们为什么不去做音乐的葡挞呢?” 这顿悟让我们兴奋,也让我们诚惶诚恐。 这将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无法凭一己之力缔造传奇。 但我们必须立即出发,而《澳门》只是它的启航。 一年多后的今天,当你听到这夹杂着中国音乐、葡萄牙法朵、葡萄牙土风、管弦乐、流行音乐等各类混搭的声音时,你正在品尝的便是澳门独有的第一代“音乐葡挞”。 它或许并没有遵从你的审美习惯,也不是你对二胡音乐的惯性认知。 它并不成熟,甚至经不起推敲。 但它值得我们去付出,去实验,去寻找最后的成熟与你的喜闻乐见。 邓伟标 2017年6月5日 歌曲介绍: 01.1553 公元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年,牛年),欧洲正处于大航海时代。 《马克·波罗游记》激发了葡萄牙人对中国的向往——“向往东方的全部愿望,都是来自想要前去中国。航向遥远的印度洋,拨旺了对那片叫做中国的未知世界的向往,那就是要寻访契丹(Catayo,古代欧洲人对中国的称呼)。” 1553年,葡萄牙船队第一次抵达时属广州管辖的澳门岛,通过行贿中国官员达成协议,正式入居澳门。经过持续几年的发展,澳门逐渐形成一个稍有规模的葡萄牙人居住地。掀开了东西文化持续交融的历史新章。 02.妈祖阁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 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船员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还立天妃神位供奉。 相传妈祖的真名为林默,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妈祖为福建莆田九牧林六房之后。 澳门妈祖阁: 原名天妃宫、正觉禅院,相传由居澳的福建乡亲创建,向由漳州、泉州、潮州乡亲组成的“三州同乡会”值理会管理。 妈祖阁是本澳三大古庙之首,创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迄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葡人尚未来澳便已经存在,是澳门开埠的历史见证。 葡人抵澳之初于庙前涉头登岸,并以“妈阁”之闽语一音转为“马交”(MACAU)——成为澳 门的又一别称。妈祖阁向为游人必到之处,历来香火鼎盛。平时也专设鞭炮燃放区,常年紫烟弥漫,一派祥和。 03.东望洋灯塔的守望 东望洋灯塔是澳门于世界地图上之地理定位。 东望洋灯塔是由土生葡人加路士·维森特·罗扎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所设计,于1865年9月24日建成并正式开始运作。 东望洋灯塔是中国沿海地区最古老的现代灯塔,最初只是靠一盏火水灯发光,1910年6月29日改为电灯,是雷达发明之前船只进入珠江的地标,至今仍为航海人士服务。 由于地势高,灯塔亦被用作悬挂台风讯号和灯号,向公众发放风暴消息的同时也开放给游客作为欣赏澳门全景的景点。 东望洋灯塔为白色,带著黄色的线条点缀。灯塔建筑为一圆柱形结构,底部直径为7米往上收分为5米,内部共分三层,有一回旋梯连接垂直空间。灯塔总高15 米,塔顶设置了巨型射灯,其射程可达16海浬之远。灯塔旁边设有一座具17世纪葡萄牙修道院特色的圣母雪地殿教堂。 04.福隆旧梦 福隆新街,是澳门半岛中区的一条古老街道,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由当时的澳葡总督药苏沙规划,富商王禄、王棣父子购地,建成著名的青楼聚集“花街”。 当年,这里是澳门最“高级”的“娱乐场所”,它与附近的福荣里、福隆新巷(宜安街)被誉为澳门的“花国三街”。 福隆新街的建筑群,是迄今保存得最完整的中国青楼建筑群,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这里也是澳门博彩业的发祥地之一,故这一带既曾热闹繁华,亦经受过磨难,可谓历尽沧桑。 福隆新街分成上、下两段。上半段是青楼、茶馆等聚集地,最旺盛时期约有六十家,其中最出名的有六家,分别为“雅仙”、“咏春”、“留觞”、“红楼”、“京华”、“玉兰”,各有绝色名姝、佳丽驻场,与客人饮酒、唱曲、作乐,不少富家子弟、巨贾富商都常在此流连忘返;街道下半段则是烟室、酒家等聚集地,是“男人玩乐一条街”。 每当夜幕低垂,“花国三街”就开始热闹,大红灯笼高高挂,绝色丽人、巨贾富商,夜夜笙歌,纸醉金迷……这种绮丽风光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澳葡政府开始禁烟、禁娼,“花国三街”便逐渐烟消云散。 这里众多两层高的晚清建筑群依旧,很有古色古香的感觉,令人赏心悦目。是现今澳门独特的旅游景点。 特别介绍: 《福隆旧梦》前段的演唱为广府地区特有的“地水南音”,唱段为著名的《叹五更》前段。演唱者为“南音瑰宝”吴咏梅(1927-2014)女士的历史录音。 吴咏梅女士是澳门南音说唱“师娘腔”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南音说唱在澳门一直受到欢迎,而吴咏梅则为重要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009年,南音说唱入选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11年5月正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文化部于2012年12月将吴咏梅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05.圣颂 宗教在澳门传播的历史比较早,澳门的法律承认宗教信仰自由,法内可自由传教。 1555年天主教开始传入澳门,1568年,澳门有了第一位天主教的主教。1576年1月23日, 天主教澳门教区成立,是远东地区最早的传教中心。 1582年利玛窦神父到澳门,次年进入内地传教,从此奠定了天主教进入中国传教的基础,也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迈出重要的一步。 基督教是1807年由英国伦敦会马礼逊教士传入澳门的。澳门现有基督教教会30多所,受洗的教徒约5000人,信奉基督教的主要是中国人。 几百年来,西方宗教为澳门的发展带来了卓越的贡献,教士在传播信仰的同时,也为中国人带来了医学、教育、福利等现代知识并身体力行。 特别介绍: 《圣颂》是作曲家本人首次为中国乐器二胡撰写的赞美诗,此亦可能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作曲家专门为中国乐器撰写赞美诗。《圣颂》开始的合唱引用的是拉丁语演唱的古圣诗《Ecce iam noctis》,它是第64任罗马天主教教皇(590-604在位)格里高利一世时代教堂弥撒时唱诵的赞美诗,距今已有超过1400年历史。全曲也是在此古圣咏的基础上发展创作而成。 06.塔石广场的周末舞 塔石广场是澳门四大广场之一,是澳门具文化特色的新地标和主要的旅游点。塔石广场占地超过1.3万平方米,地上广场地图全铺上葡国碎石。是与望德堂、澳门博物馆及大三巴牌坊等连成一片的地标旅游点。 07.岗顶前地之约 岗顶前地古称磨盘山,是一个自然环境清幽典雅的小岗,人文宗教景观荟萃。 这里的岗顶剧院、圣奥斯丁教堂、圣若瑟修道院及何东图书馆,都属澳门世界文化遗产中最古老的西式建筑,是历经“沧桑”的中西合璧的代表作。 08.思念停留在黑沙海滩 黑沙海滩是澳门著名的天然海浴场,位于路环岛,宽约1公里,沙的特色在于黝黑,故有黑沙海滩之名。 黑色的细沙是由于海洋特定环境形成的带黑的次生矿海绿石所致。“海绿石” 受海流影响,被搬至近岸,再经风浪携带到海滩,使原来洁白明净的白沙滩,变成了迷人神秘的黑沙滩。 特别介绍: 乐曲以一种淡淡的哀愁述说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艾德里安娜是第四代澳门土生葡人,她有一个青梅竹马的澳门本地渔民未婚夫叫阿生。 艾德里安娜24岁那年和阿生订了婚。“既向圣母祈祷,也念阿弥陀佛”的艾德里安娜早早便和阿生一起把拜天地、父母用的中式礼服唐装、旗袍,以及到教堂接受神甫祝福时穿的西装、婚纱备好。 婚礼前一天,新郎说为明天的中式婚宴捕些新鲜的鱼,艾德里安娜把阿生送到黑沙海滩,看着阿生摇船入海,渐渐消失在海的远处。 天黑了,阿生的捕鱼船还没回来,这已经远远超出了阿生平时回航的时间。 艾德里安娜焦急地来到黑沙海滩,翘首盼望。 一周了,阿生的捕鱼船还是没回来。 艾德里安娜一直在海滩等待,无分日夜。 一年了,阿生的捕鱼船始终没回来。 艾德里安娜的身影在黑沙海滩停留了365个日夜。 几十年过去了,艾德里安娜停留在黑沙海滩的身影由少女渐变成老太。 艾德里安娜每次都是站在同一个位置,一动不动。如果不是海风飘起她的发丝和裙摆,也许 你会以为是一尊有时旗袍,有时婚纱的海边塑像。 09.黄昏里的议事亭前地 议事亭前地俗称“喷水池”,是澳门半岛中区一个狭长三角形的广场,面积3,700平方米,是澳门四大广场之一,也是热闹的商业及文化活动区。 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议事亭前地因位处明朝起中国官员以至葡萄牙人议事机构──澳门议事会(即今民政总署大楼)前,故而得名。议事亭前地位处澳门中心区域,历来上任的澳门总督,必在此举行仪式,检阅驻澳门的海陆军队。1940年,曾竖立一个攻打前山炮台和杀害清朝将士之葡萄牙军官美士基打铜像,文革期间被华人群众拉倒,原地则被改建一喷水池至今,俗称因此而成。 10.大三巴 澳门拥有众多西式的天主教堂,其中圣保罗教堂建造时代最久远、最著名,人们习惯称之为“大三巴”。圣保罗教堂建于1583年,是当时东方最大的天主教堂。 大三巴位于澳门大巴街附近的小山丘上,是圣保罗教堂的前壁遗迹,也是澳门的名胜。 这间教堂与火结下不解之缘,从其雏形起至现时仅存的前壁牌坊,先后经历3次大火,屡焚屡建,几百年间见证了澳门的沧桑史。 1835年1月26日黄昏,圣保罗教堂被一场大火烧毁,仅残存了前壁部分。因为它的形状与中国传统牌坊相似,所以取名为“大三巴牌坊”。 游览大三巴牌坊,你除了欣赏巍峨壮观的前壁之外,还要琢磨壁上精致的浮雕及其意义。从牌坊顶部逐层而下,先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十字架,向下再分3层,每层的壁龛均藏有1个铜像,铜像是由澳门早年的制炮工厂铸造的。十字架下是1具鸽形铜像,据说是代表圣神,铜鸽之下则是1尊耶稣圣婴雕像。 大三巴牌坊成为澳门的象征之一,也是游客澳门之行的必到之地,许多澳门人结婚时喜欢在此留下张婚纱照以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