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 魏晋世家大族(一)(我是欧子)
今天我们继续讲《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的内容是按三十六个门类组织起来的,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任诞、简傲、豪爽等等,这些门类比较偏重品行,这与当时的社会注重品评人物有很大关系。 《世说新语》这种直接对人物的言行进行品评的描述方法,内容比较散乱,既不像《史记》的纪传体,按人物来写,会对人物的事迹有一个完整的介绍。也不像有些史书的编年体,按时间来描述,对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也有交代。所以《世说新语》虽然言语很简练,但并不太利于初学者理解。 当然《世说新语》并不是一部史书,没必要按史书的方法来记录。它是一部笔记体的小说,这种记录方法也是非常有特点的。我们就当它是一千多年前的“今日头条”来看,帮助我们了解魏晋风度。 所以为了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的内容,这一期节目我想梳理一下书中的主要人物,以及他们的主要事迹。内容比较多,会分两期来录制。 《世说新语》收录了从东汉末年到东晋末年约二百年间上流社会人物的言行。其中魏晋,特别是东晋时期的内容占主要部分。 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个故事,提及的人物据统计有六百多人。总的来说,《世说新语》描述的主要对象是世家大族,因为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 那么什么是世家大族呢? 首先得是大地主,拥有广大的土地,有自己的武装,是有实力的地方豪强; 第二个是累世高官,从东汉时期开始家族中就有朝廷大员,官员数量越多、级别越高,家族势力越大; 第三个是儒学世家,家族门风、品行端正,为世人所景仰。 真正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家族很少。 比较典型的是三国时期袁绍的家族,号称“五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杨修的家族,“四世太尉”的弘农杨氏。但是这些家族在三国时期就开始衰落了。 到了东晋时期又有很多新出的门户,比较典型的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等等。王氏家族其实可以追溯到汉代,已经具备一定的门户势力,只不过级别不是特别显著。 世家大族享有的特权之一,就是享有按门第高低选拔官吏的特权。当时没有科举制,官员的选拔主要靠推荐。 汉代的地方长官要负责随时在辖区内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叫“察举制”。 到了魏晋时期,曹丕确立了“九品中正制”的官员选拔制度,由品评官将人才按上、中、下分成九品进行定级,定级的主要标准就是门第、以及个人的品行和才能。 不管是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基本上可以肯定,世家大族垄断了人才选拔的渠道,寒门没有出头之日。所以后来的科举制,真是太伟大了。 不过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还是出现了一个特例,那就是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 《世说新语》里记载了陶侃出仕经过,陶侃母亲剪掉了一头长发换了米、砍掉房间里的柱子做柴火、剁碎了草席当马料,精美的招待了恰好路过来考察的官员,母子的真诚感动了他,于是获得了推荐做官的机会,最后当了一名小吏。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世说新语/贤媛 第19》 陶侃最后成为了东晋的实权人物,但因为出身贫寒还是处处受到士族的歧视。苏峻叛乱的时候,温峤和庾亮想要推举陶侃为盟主联合讨伐苏峻,在这种时候,他们私下里还称陶侃为“溪狗”。陶侃是江西溪族人,因此侮辱他是溪狗。 心疼陶侃一秒钟,真的是太讨厌了。但越是这样,就越佩服陶侃,能在这么恶劣的制度下做出这么大的成就。 温劝庾见陶,庾犹豫未能往。温曰:“溪狗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忧也。” --《世说新语/容止 第14》 那么《世说新语》主要收录了哪些世家大族的名士呢? 按照时间顺序, 曹魏时期的主线是曹操、曹丕、司马昭和杨修、孔融,以及何晏、嵇康、阮籍竹林七贤等; 西晋时期的主线是司马炎和王衍、陆机、裴楷; 东晋时期的主线是四大家族王导、庾亮、桓温、谢安。 我们重点讲一下东晋四大家族的代表人物,这些人在《世说新语》里是反复出现的。 琅琊王氏 王导 东晋第一大家族,是王导所在的琅琊王氏,是我国古代顶级的门阀士族。王导是辅助司马睿创建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和他的堂兄王敦,一文一武,互相配合,开创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以至于晋元帝司马睿在正月初一的朝贺典礼上,邀请王导与他一起坐在御座上,王导恳切的回绝,说“如果太阳和万物一起发光,为臣怎能瞻仰太阳呢!” 元帝正会,引王丞相登御床,王公固辞,中宗引之弥苦。王公曰:“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世说新语/宠礼 第1》 《世说新语》关于王导故事很多,比如: 新亭对泣 四坐并欢 昔日不再 孰能无过 杀人劝酒 “四坐并欢”,说的是王导招待几百位来宾,其中还有胡人、印度僧人,他都能面面俱到,让每一位来宾受到亲切友好的款待,每个人脸上都露出喜悦的神色。王导开朗随和,善于察言观色,具有高明的人际交往能力。 王丞相拜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人人有说色。唯有临海一客姓任及数胡人为未洽。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无复人。”任大喜说。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闍,兰闍,!”群胡同笑,四坐并欢。 --《世说新语/政事 第12》 “杀人劝酒”,这个故事讲西晋的富豪“石崇”常常叫美女来劝酒,客人酒没喝完的话,要杀死劝酒的美女。王导向来不能饮酒,但总是勉强把酒喝了,以致大醉。而王敦坚决不喝,当已经杀了三名女子时,王敦依然神情如故不肯喝酒,王导责备他,王敦却说:“他杀自己家的人,关你什么事!”从这个故事能看出王导王敦两兄弟的差异,王导宅心仁厚、王敦冷酷无情。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世说新语/汰侈 第1》 北方士族和中原百姓南渡后,与南方本地士族之间有很多矛盾,王导提出了侨州郡县的制度,在南方豪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的移民。侨人不列入当地的户籍册,只受侨州郡县的管理。称为“侨寄法”。 所以如果你去看东晋地图的话,分别在长江南北,能看到两个扬州、两个徐州。长江以南的扬州和徐州,就是根据侨寄法设定的侨州,方便复制一套原来的机构,安置南逃的文武官员和百姓。 王导利用侨寄法安置了大约接近百万的北方移民、与此同时并没有激化南北世族矛盾。这是他最大的功绩,这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没有王导,就没有东晋,更没有东晋初期的稳定。 在王导的经营下,琅琊王氏家族的声望可谓空前绝后。据统计,在东晋,王家先后出过8个皇后,与皇室公主联姻的有20多人。还有王羲之、王献之这样的大艺术家,使得王家不仅在政治上无人能敌,在文艺上也声名显著。 颍川庾氏 庾亮 王导之后登上东晋门阀士族大舞台的是庾氏家族。代表人物是庾亮。 庾亮的妹妹庾文君是晋明帝司马绍的皇后,庾亮是以外戚的身份开始专权的。 东晋的第二任皇帝司马绍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平定了王敦叛乱,只可惜在位不到三年就病死了.5岁的太子司马衍继位,由国舅庾亮辅政. 庾氏家族迅速崛起,最终取代了琅琊王氏. 庾亮非常的严肃庄重,执政不如王导宽和,还杀了司马宗等皇室元老,很快就大失人心。 司马宗被杀时,6岁的小皇帝不知情,过后曾问庾亮:“那个白头公去哪儿了?”庾亮说,他因谋反已被杀.司马衍伤心地哭着说:“舅舅说他谋反,就杀了他;若别人说你谋反,我该怎么办呢?”庾亮一听,吓的脸色都变了。 小皇帝司马衍长大后为人恭谦俭省,也是一位不错的皇帝,只可惜司马衍比他爸爸更短寿,只有22岁就死了。 庾亮执政期间,没有什么政绩,相反由于个人失误,致使苏峻造反,给东晋政权带来了极度的不稳定因素。后来庾亮投奔温峤,与温峤共推陶侃为盟主,才平定了动乱。 在这之后,庾氏家族与琅琊王氏两个门户之间,有着持续多年的实力较量。 《世说新语》里记载,有一次刮大风,大风扬起尘土,王导以扇拂尘说:“庾亮的尘土玷污别人”。 庾公权重,足倾王公。庾在石头,王在冶城坐。大风扬尘,王以扇拂尘曰:“元规尘污人” --《世说新语/轻诋 第4》 注:庾亮字元规。石头城与冶城相邻。 这个故事里,王导的言语充满了对庾亮的鄙视和嫌弃。阴谋诡计、刀光剑影早已经充斥于这两个家族之间。 《世说新语》关于庾亮的记载还有很多: 胸中有丘壑 拒卖凶马 屋下架屋 夜出南塘 等 其中“拒卖凶马”讲述庾亮有一匹的卢马,的卢马是额头有白色斑点的马,三国刘备的坐骑是的卢马。曾背负刘备跳过宽数丈的檀溪,摆脱了后面的追兵,救了刘备一命。但古人也有一种说法,的卢马性情刚烈,驾驭不了它的主人会因此遭受灾难,是一种凶马。所以有人劝说庾亮将的卢马卖掉,庾亮却说:“卖掉它必定会给新主人带来灾难,怎么能把对自己不利的东西转移给别人呢?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世说新语/德行 第31》 庾亮的个人品行,在当时还是受到了人们的好评。庾氏家族的兴起,主要是由于庾亮的个人素质,以及与皇室家族联姻。 但庾氏家族的根基不深,好景不长,在桓温的打击之下,很快就被摧折了。 接下来掌控东晋朝政的是一位传奇人物,桓温。 桓温和谢安两大家族我们下一期再继续。。。 背景音乐: Brian Crain - Moonlit Shore Roberto Cacciapaglia - Wild Side 参考书目: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 《世说新语》刘义庆著 以文学充盈生命,以音乐滋养心灵。 这里是语文大爆炸,我是欧子,祝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