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我是欧子)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归去来兮辞》,希望能真正读懂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文体 《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源于《楚辞》(尤其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又称楚辞体。 楚辞体形式比较自由,以六字句为主,常用语气词“兮”(相当于感叹词“啊”),读起来朗朗上口。 与《诗经》对中原文化的巨大影响相对应,《楚辞》对南方的文学创作影响非常大,汉高祖刘邦创作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就是楚辞体诗歌。 陶渊明是江西九江人,四十一岁时,在附近的彭泽县做县令。上级来巡视,要求他穿好官服亲自去迎接。这就像一根导火线,一直对现实不满的陶渊明当即去职,并写下这篇《归去来兮辞》。 从此,《归去来兮辞》成为陶渊明人生转折点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面、深刻、真实表达归隐意识的作品。 《归去来兮辞》正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田园就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过去的错误不可挽回,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追回。我走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现在的选择是正确的。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星夜乘船离去,小船在水上轻轻的摇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可惜晨光熹微,看不见前路。 终于看到了家的屋檐,便满怀欣喜的向前飞奔,家童愉快的迎接,年幼的孩子们在家门口等候。院里的小路长满了荒草,我心爱的松菊还生长着。与孩子携手进屋,美酒已经斟满了酒杯。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我端起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园的树木,倚靠着窗子,感到这小小的容膝之地就可以使我心安。 每日在园中散步、或柱仗休息,或抬头仰望远方的天空,白云飘出山谷,鸟儿倦了也知道飞回巢中。太阳即将落山,我手抚着孤松徘徊流连、不忍离去。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回去吧,断绝与世俗之人的交往。他们与我志趣不合,我喜欢与乡里故人知心交谈,或是弹琴读书化解忧愁。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驾车乘舟,沿着幽深曲折的溪水探寻山谷,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欢快的流动。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是下一句陡然转为悲伤“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大自然充满了生机,而我呢,已将近老年。 陶渊明也像王羲之一样,感叹生命的无常。在他回归自然的快乐里,在他平淡的文字中,隐藏着驱散不了的悲伤。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 生命有限,自由可贵,为什么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决定去留?何不顺从自己的心愿,不须汲汲外求。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荣华富贵不是我的愿望,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天气好就出游,农忙就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让生命顺应自然之道,即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此即为快乐,还有何疑虑呢? 全文338字,最后两句是对自己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陶渊明对人生意义的定义就是顺应自然。整篇文章都在集中且强烈的抒情。我们读到的是美美的亲情、浓浓的诗意、以及追逐生命快乐的决心。 陶渊明的归隐到底是不是逃避现实呢? 有些人不喜欢陶渊明,认为他消极、逃避现实。这很好理解,如果此刻你内心充满希望,踌躇满志,那陶渊明的这种情怀也许不值一提。但如果你正对现实感到绝望,那这篇文章一定能打动你,得到你的认可。 陶渊明有五个孩子需要养活,田地的收成不足以自给,家里没有多余的粮食。 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出来工作,这是陶渊明长期面对的现实。 陶渊明曾经有过政治抱负,从29岁到41岁归隐之前,先后做过祭酒、军阀幕僚,期间还经历了改朝换代,数不清的战争和腐败,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自己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绝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对他来说,官职只是一个工作,更是一种束缚,使他失去自我。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他不断的反思过去,任性的告别了以往的人生。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陶渊明能选择的也许只有独善其身,通过文学作品积极的表现人性的美好。选择顺应自己的天性,实现人生的意义。也正是这种选择,为我们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