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鱼|万事云烟过,一身蒲柳衰【辛弃疾 西江月·示儿】(每天读诗词)
辛弃疾是词坛豪放派代表,他文能诗词舞墨,登顶两宋诗词产量榜首,武能沙场点兵,于万人营中去敌军首级。他南归之后却被朝廷遗弃,空留满腔热血,终未能再上沙场。他晚年在抗金无望的愁闷情绪郁积之下,在某一天却一反常态找来自己的儿女,说了一番话,看似轻松的嘱托后面,藏着耐人寻味的深意。那到底晚年的辛弃疾对后辈说了什么呢? 辛弃疾被后世称为“词中之龙”,他的词大气磅礴,充满收复山河的豪言壮语或者悲壮慷慨之词,这也与他的经历有关,他在山东济南出生,从出生那一刻就目睹了金人统治下的种种暴行,所以在他21岁的时候便带领起义军,开始了终其一生的抗金生涯。 当他的赫赫战功传到南宋朝廷耳中时,极大鼓舞了人心,朝廷便一纸文书让他南下。来到了南宋王朝,辛弃疾本以为可以在南宋王朝实现自己抗金杀贼的壮志,没想到却在主和派的阻碍下梦想折翼,只能在梦里挑灯看剑。在辗转江阴、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后,他彻底失望了,便在上饶寻得一处安静之地,种起了庄稼,自号“稼轩居士”,学陶渊明开始了隐居生活。虽然在63岁的时候被朝廷重新启用准备抗金,但此时他身体已经无法支撑,便请辞回到江西铅山养病,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似乎已有预感时日不多,有一天便把后辈儿女喊到跟前,说了一番话,看似释怀的背后,却让人莫名的心疼: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辛弃疾 〔宋代〕 万事云烟忽过,一身蒲柳先衰。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这首词便是辛弃疾与儿女们谈话的内容,通篇读来仿佛就是对子女的遗言,有点像陆游的去世前的绝笔《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辛弃疾和陆游同样都是南宋时期主张抗金的著名文人,甚至辛弃疾的抗金情怀要比陆游更重,为何陆游的绝笔通篇都是对收复中原大业的关切,就算去世,也要儿孙在祭拜时告诉他山河一统大业是否完成。而反观晚年重病时的辛弃疾,他对子女嘱托的话语就完全没有那么沉重,反而显得很释然。这是为何? “万事云烟忽过,一身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这是词的上篇,他这一生万事云烟都已经历,儿时对金人抢占自己故土的愤慨,年轻时带领起义军打败金军的豪迈,中年时报国无门的悲痛,老年英雄迟暮的无限遗憾都在这“云烟”之中。此时的辛弃疾已经感知到自己身体如“蒲柳”般孱弱,时日已不多,这一句看似轻描淡写,其实心底已经流干的英雄泪只能由他自己默默擦拭。 自从南渡之后,他热情慷慨多次给朝廷献策抗金,但主和派并不感冒,甚至排斥,辛弃疾也一直担任文官或者只是掌管地方治安,英雄无用武之地,心中的愤懑早已如乌云压城。曾在湖南长沙他创办飞虎军,威风一时,周边匪徒闻其名无不丧胆,他似乎找到了曾经战场杀敌的感觉,奈何不久被人告发图谋不轨,热血再次被泼冷水。调到江西后,他便彻底灰心丧气,索性辞官闲居。 身体虽然已走入乡村山水,可那时候辛弃疾正值壮年,心里仍有不甘,曾多少个日日夜夜梦回战场杀敌,那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便是在这段时期写就,闲居的这近二十年他报国抗金之心仍然炽热。 当他63岁的时候,朝廷中典型的政治玩家韩侂胄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发起抗金号召,重新启用辛弃疾。这一纸诏令,犹如黑夜里的一道绚丽的烟花,让两鬓斑白的辛弃疾再次热血奔涌,他立即拖着年迈的身子,前往镇江的抗金前线赴任。可当他到了镇江,热血仍在,身体已然输给了无情的岁月,加之他已看透这次抗金只不过是当权者的作秀,他不得不屈服于现实,一生矢志不渝的抗金使命注定要落空了,登临北固亭,含泪写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壮之语,不久他便辞职回到江西铅山。 当梦想彻底落空,他似乎释然了,对儿女们说出“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的释怀之语,其实他何曾心甘过。这只是面对现实的自我安慰,如今自己年迈且重病,除了酒醉、闲玩和睡觉,还能干什么呢?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这是词的下片,在这里,辛弃疾把最后能付诸于现实的爱国热情嘱托给了晚辈。他嘱咐儿女们以后一定要及时缴纳朝廷赋税,节约生活开支。至于他自己,能管的就是眼前这山水竹林了。 若陆游的《示儿》是无尽遗憾的直接表露,辛弃疾这首对儿女嘱托的词章便是对收复中原彻底死心后,用无奈的悠闲来掩盖自己一生悲痛的无奈之语。 最悲壮的莫过于英雄迟暮,而最让人心疼的莫过于辛弃疾带着无限遗憾而离开前,最后那几声歇斯底里的“杀贼、杀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