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杜鹃:杜宇含恨吊残魂,山川春色复谁论(每天读诗词)

杜宇含恨吊残魂,山川春色复谁论【杜鹃】 大概所有大诗人大词人都会有那么一首诗,一阕词会写到杜鹃。杜鹃,又名杜宇、望帝、蜀鸟。说起这几个别名,我们就会想到那个悲切的蜀帝传说。 传说古蜀国国君杜宇蒙冤退隐西山,死后化而为鸟,名杜鹃。其声凄切,蜀人闻之,知其思念故国,故杜鹃经常寄托游子的思乡之情。又因杜鹃的啼叫很像人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所以杜鹃又称子规(归)、思归、催归。因其啼声昼夜不绝,极其哀切,直至滴血不止,杜鹃啼血又被人们寄予悲苦和哀怨之情。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有诗“黄鹂梦化原无晓,杜宇声消不上枝”,思君君不归,只叹“杨柳杨花皆可恨,相思无奈雨丝丝”。 杜鹃鸟生活在春末夏初,暮春又多是文人们愁肠百结之时。春夏之交,子规啼叫,杜鹃花开,“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古人闻杜鹃鸟长鸣不止,叫声凄惨,声声不绝,又观杜鹃口中鲜红,以为血染红花,杜鹃花之名也由此而来。因此杜鹃鸟及杜鹃花在古诗词中的意象多为思念、哀婉之意。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同时写了子规鸟和杜鹃花,此时李白已至暮年,却未落叶归根。他在远离家乡的宣城看到了杜鹃花,想起了西蜀的子规鸟,思乡之情令人肠断。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而特定时代的杜鹃的象征意义又带上了故国难回的亡国之痛。 贺新郎 · 别茂嘉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tíjué),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niǎn)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辛弃疾这首词多处写到“鹧鸪”“杜鹃”“啼鸟”“啼血”,既有离别之苦,又有家国之恨,沉郁悲壮。而杜鹃也从春归啼泪到长恨啼血,实是稼轩与族弟的生死离别,前途未卜的英雄末路。家国动荡,山河难收,沉痛之至,血泪难辨。 杜牧的这首《杜鹃》亦是如此。 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 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 芳草迷肠结,红花染血痕。 山川尽春色,呜咽复谁论。 杜宇含恨,面朝蜀山,夜夜啼鸣吊残魂;芳草断肠,红花染血,山川春色与谁论?千山万水的春花春景在杜鹃鸟眼中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一抹红色。最是无情天地间,哪管人间惆怅客。诗人借杜鹃之凄婉吊古讽今,此种深情却是无人诉说,只能付诸笔端。 当然并不是所有诗人想到杜鹃鸟均是凄苦之情,也有不少诗人会用它催促农忙的意象,是以诗风也会显得轻快明丽。“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翁卷的这首《乡村四月》就是如此。杜鹃只是在提醒人们该播种啦,别耽误了时节。子规声在此时的烟雨中朦朦胧胧,也显得格外温婉。是以杜鹃也有布谷鸟之称,大杜鹃的鸣叫恰似“布谷布谷”,与农忙时节刚好呼应。杜鹃布谷声起,古时人们便知道该忙起来了。 诗佛王维《送梓州李使君》里的杜鹃意象也较为单纯,解释为蜀国之鸟,暗指友人所往之地。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miǎo百重泉。 汉女输橦tóng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万壑古树之高,千山杜鹃之响,开篇即定全诗高昂轻松的基调。借助河山风光,祝福友人奋发有为,建立政绩。全诗气象开阔壮丽,诗风明快高远,别于一般送别诗伤感的氛围。 这两篇诗文里,杜鹃是催耕的益鸟和蜀地的标志,展现了生机盎然的乡村生活与民风民俗。我们感怀蜀帝传说的凄丽,也钟情杜鹃春鸟的生气,愿我们在与古人的对话中,在时空交错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一方净地。

推荐节目

声明:本站不存储任何音频数据,站内歌曲来自搜索引擎,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