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孙光宪: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每天读诗词)

他是五代乱世中从四川一个农家小院里走出来的文学家,诗词与笔记小说惊艳了那段动荡的岁月;同时他又是一位乱世能臣,先后在前蜀、南平(荆楚一带)、北宋为官,用他的政治才能造就了一段美谈。 他就是五代到北宋时期的“不知名”文人兼大臣孙光宪。孙光宪,字孟文,自号葆光子,四川仁寿县人。他出生于仁寿县的一个小村庄,祖上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他少有志气,不甘在田垄中虚度一生,少年就翻过二峨山,来到成都游学,这段时间他曾担任陵州判官,与牛希济结交,虽然也曾因迷茫而风流于花间,也曾翻阅秦岭寻找西北不一样的风景,在领略了西北风土人情后,他放下文人的清高,与当地土匪和各色人物结交,为他的笔记小说《北梦琐言》积累的大量素材。 前蜀倾覆后,他从乐山出发,不惧长江三峡湍流的生死考验,来到江陵,寻求自己的人生意义。在江陵,他得到好友推荐,在江陵一代的荆南国幕府中任职,因为其谨慎务实的为官作风,侍奉了三任国主,一路被提拔为秘书少监、御史中丞。赵匡胤陈桥兵变成立宋朝之后,平定朗州之乱,借道荆南,孙光宪在眼光独到,劝谏荆南国主献三州之地,被宋太祖赵匡胤授黄州刺史,不久后,孙光宪又被举荐为学士,但没来得及被召见,就去世了。 孙光宪在文学方面“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人生经历方面,他曾少怀壮志,也曾颓废挣扎,也曾谨慎为官,与地痞流氓交过朋友,与文人墨客推杯换盏,更辅佐过一国之主。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的经历,与饱览群书的功夫,成为他文笔的底蕴。笔记小说《北梦琐言》流传至今,成为反映晚唐和五代十国这段动荡历史的史料。 词作方面,他的词虽然大多被收录到《花间集》,但没有温庭筠、和凝那般婉约香艳,而是更加突出自己内心情感。在他的词作中有一首《上行杯》写得尤其真挚: 上行杯 孙光宪 离棹逡巡欲动,临极浦,故人相送,去住心情知不共。 金船满捧,绮罗愁,丝管咽。回别,帆影灭,江浪如雪。 这是一首离别主体的词作,词人即将远行,友人水边设宴相送,临别相送的不舍,与人生浮沉的渺茫皆融入愁咽离歌与浩渺烟波之中。 上阕直接白描写出分别之地和离别的不舍,语浅意深。故人来到渡口相送,一时间去留难决,不忍与不舍都在这临别之际爆发出来。 下阕中,在将要杨帆而去的客船上,与故友满捧杯酒相对而饮,眼前这歌舞管弦尽诉别离之愁苦,离歌悲咽,不忍挥别。等再回首,船帆早已在烟波中淹灭,只留下浪花如雪,相思无涯。 除了上面这首《上行杯》,孙光宪词作里面《浣溪沙》这个词牌写得最多,来看这首词: 浣溪沙 孙光宪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这到底是一首送别诗词,还是一首江边远眺的秋思词呢?若是送别非常好理解,有江水、有船帆,有征鸿还有随江水余波荡漾而去的思念。孙光宪自从离开蜀地之后,余生再也未曾回到故乡,与其说这首词是送别词,不如理解为一首秋日思乡的词吧。 秋日里,江边红蓼沿着水面盛开,秋风一过,红蓼花随波浪荡漾开来,再看岸边已是橘柚飘香了。在江边远远望去,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向东奔流,那片片帆船也风消失在随寥廓的江天交汇处。 此时征鸿已南归,多羡慕这空中的鸿雁啊,年年如期往返,可自己呢?出蜀后再也没有回到那片土地,相思如不尽的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止,奈何思念在西,水流向东。远处岸边红兰与江面碧波能把自己的相思带到故乡和亲人那里吗? 秋光正浓,蓼兰花开,橘柚飘香,亦近中秋,花好月圆的秋色里,也正是思念亲人的时候。碧波东去,孤帆也消失与天际,自己不正如这孤帆一样吗?和自己故乡越来越远。江波浩渺,归鸿阵阵,他们都在奔赴一场约定,而自己只能寄托思念了。 孙光宪的词出于花间,却不只是醉倒花间的风流,而是把自己的深情融于了山水花草之中,动人而又隽永。

推荐节目

声明:本站不存储任何音频数据,站内歌曲来自搜索引擎,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