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每天读诗词)

张九龄的诗歌主要表现在穷达进退中保持高洁操守的人格理想。在遭李林甫排挤罢相后,这种态度尤其鲜明。诗人一方面希望切入社会政治,追求经国之大业和不朽之盛举,另一方面又力图持超越态度,把“仕”和“隐”这一对矛盾和谐地统一起来,不愿为追求功业而屈己媚世。而功名事业和自由人生,也正是盛唐诗的两条主要轨迹。在艺术表现上,张九龄的诗歌不像张说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兴寄为主,显得委婉蕴藉,最为知名的便是《望月述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明月从广阔的大海生升起,天各一方的你我此时共同赏月。 两个有情人不禁怨恨起这漫漫长夜,彻夜难眠内心全是相思之情。 吹灭了蜡烛,令人怜爱的月光便洒满了屋子,披上衣服,才察觉到露水莹润已经沾湿衣裳。 我无法将这月光手捧来送你,不如快快就寝,与你在梦中相会吧。 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遭贬为荆州长史后,望月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此诗写得极妙,《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评说此诗时,赞道:“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尽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首联“海上生明月”点明题中的“望月”,意境雄浑阔大,千年以来依旧为人称道。它和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伴潮生”一样,没有用浮夸华丽的辞藻,却别具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全句由景入情以景应情。化用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来苏轼也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吟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三句无论从意向还是旨意上都十分相似,不过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均是彼此年代文坛的代表体裁,也正应了本栏目所说: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代表性的文学体裁。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上承起首两句,以怨字为中心,描述情人竟夕相思不能入睡,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这个“滋”字用得极妙,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之情。这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不禁感怀:“这月光饱含我的心意,可又如何相赠?还是睡罢!也许在梦中能与你欢聚。” 尾联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并且暗用了晋代陆机的“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也可以体现由王勃等人发起的诗歌革新,“魏晋风骨”在唐诗中的复苏。 张九龄曾经被贬至洪州,也就是李白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地,而诗人面对着庐山瀑布,也曾写下一首五言佳作,接下来,我们便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湖口望庐山瀑布泉》吧: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万丈瀑布从高高的庐山上落下,声势宏大,紫气弥漫。 飞流而下的瀑布飘飘洒洒,穿过半山腰的层层杂树和重重云烟。 红日映照,瀑布飞溅的水珠折射太阳的光线,隐隐恰似彩虹,天气虽然晴朗,瀑布的声音却仿佛狂风暴雨。 庐山真是个好地方,到处风景秀丽,水汽与烟云融为一体,气象万千。 这首诗每一联都从大处着手,不仅写了瀑布之形貌,更重在传瀑布之风神。首联赞叹它从天而降的不凡气势;颔联写瀑布在杂树和云彩掩映中的风姿,若即若离,豪放而潇洒;颈联两句分别从视觉、听觉两处写出来瀑布的光彩夺目、声威远闻;尾联赞叹瀑布与天地相接的宏伟境界。全诗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将瀑布之客观一一描摹在读者眼前。这首诗浓墨重彩而又繁简得当,毫不繁冗。诗中在描摹和赞美庐山瀑布壮美景色的同时,也蕴含着诗人豪放的风度和开阔的胸襟。 创作这首诗歌时,恰逢诗人的伯乐,也是初唐另一诗人、宰相张说倒台,诗人在政坛失去了依仗。不过诗人并未沮丧,依旧迎难而上,后来还是凭借着自己的才华收获了皇帝的赏识,最终做到了宰相。 尽管诗人最终还是黯然离开政坛,但诗人作为一代贤相、诗坛大家,是历史流传的一段佳话,他的高尚品格也在他的诗歌和故事中得以流传,时至今日依旧被我们所缅怀。

推荐节目

声明:本站不存储任何音频数据,站内歌曲来自搜索引擎,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