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墨花|高适:天下谁人不识君(每天读诗词)
前几期我们介绍了边塞诗人岑参,今天,我们来介绍他的好朋友,也同样在边塞诗上取得了不俗成就,甚至是诗仙李白极力追捧的“偶像”,他就是高适。 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便是雄浑悲壮。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 高适喜欢以大将军自诩,胸中豪气端的千钧,纵酒驰猎,狂狷之处不亚李白,其所赋名篇《别董大》最能见其风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千里的黄云遮天蔽日,昏昏沉沉,北风吹着,大雪纷纷扬扬,归雁在天上飞着。 不必担心漫漫前路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谁没听过阁下的大名呢? 董大即为当时有名的琴师董庭兰,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便是说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而董庭兰的琴艺高超,受宰相房次律的欣赏。写这首诗的时候,高适也十分失意,到处浪游,生活十分困苦。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胸襟开阔,鼓舞人心,不似平常写别离缠绵幽怨的老调,反而雄壮豪迈,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诗的开头两句,描绘送别时候的景色: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又有北风吹着纷纷扬扬的雪花,一群征雁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但也处处显示着送别的情调,意境中自有几分凄苦寒凉。不过,诗人气度恢宏,性情潇洒,自有一副超然的禀赋,他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他以理驭情,另具一副心胸,写出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必担心漫漫前路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谁没听过阁下的大名呢?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此句超然卓绝,醇然动人,充分体现了诗人高华的气质。也难怪,高适会受到诗仙李白的追捧。 不过,作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诗人最为出名的还是塞上诗,我们一起来鉴赏一下这首《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正值西北边疆冰雪消融的时候,战士们刚刚牧马归来。入夜后,明月高悬,哨楼里有人吹起了悠扬的羌笛。 试问这饱含离情的《梅花曲》要飘向何处?野风吹拂一夜,它便像梅花一样落满了关山。 高适的诗有一种苍劲之感,充满了边塞情怀。这与他在边关生活过,心中充满保家卫国的思绪有关。但这首诗展示了他的另一种风格,与其他写边塞生活的诗不太相同。 此诗前两句写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全诗开篇就呈现出一作边塞题材诗歌中少有的平和氛围,这主要是通过前两句的实景描写表现的。在笛声和月色中,边塞一片祥和,弥漫着一种柔和明朗的氛围。下面两句写的是虚景。在这里,诗人写到了“梅花”,即古代笛子曲《梅花落》,将这三字拆用,赋予了这首曲子另一种生命力。在茫茫的宁静夜色中,《梅花落》曲子如同落梅一样,借着风传满关山,别有一番深远的意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边塞将士的浓浓乡愁被低声唤起,在诗人的想象中化为一片片梅花,随着此曲落满关山。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月光下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诗人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写法独特,文字优美,意蕴无穷。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在诸多的唐代边塞诗歌中,此诗独树一帜,堪称佳作 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赋送别,荒渺而不凄切,皆脱前人窠臼,堪称另开一代诗风。高适擅长古风,其诗又以厚重深沉著称,所写边塞诗在冰寒之中包含着热力,在荒凉之中蕴涵着活力,是边塞诗派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边塞诗派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