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容不必趁早,别盲目跟风(网易槽值)

本文首发于网易原创栏目《槽值》 微信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 微博:槽值 我在这里等着你,陪你过有温度的生活 比起出名趁早,整容要趁早,好像一夜之间成了年轻人中的热词。 中国青年报的一份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6.81%的受访者接受过整容手术,在剩下的人中,30.74%表示有整容意向。 而这股年轻人的整容趋势,正往低龄化蔓延,且愈演愈烈。 在一份有关学生整形原因的问卷调查中:“想变得更美” 占到了近半受访者,“形象好更好找工作和找对象”占到了38.5%, “身边有同龄的朋友或同学进行了整形”更超过四分之三。 学生们对记者说,长得好看意味着更多的优待和选择,而且改变越早,回报越多。 家长也有类似的想法:“美丽是一种早期投资,要趁早。” 整容这项简单的投资,会产生实质性的红利。 “不管是就业还是升学,都是一块敲门砖。” 这种观点催生许多人对外表的过分在意,甚至整容上瘾。 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吕方把这种心理描述为一种焦虑心态,它体现了社会对美的偏爱,更暴露出国人千篇一律的审美。 在一张张越来越相似的脸上,人们对美乏味而单一的欣赏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模一样的韩式平眉、嘟嘟唇,磨得看不见的鼻梁……不能说不好看,但过眼即忘。 在某种意义上,颜值即正义,而正义只有一种。 看脸的世界,有的人若不是因外貌遭受了恶意,怎会愿意花真金白银拿自己的脸下注。 《演说家》中的选手孙一冰曾说:“丑的代价就是失去了整个世界。” 这位95年出生的姑娘,从17岁便开始了整容,前前后后动了十三次手术,而这背后,是她从童年到青春期,因偏低的颜值遭受的种种欺凌。 在幼儿园时,无论她把桌子擦得多干净,老师也只愿把蛋糕分给班上没有擦桌子但漂亮的姑娘; 上小学,因丑陋的外貌,她不得不依靠零花钱来维系和朋友的“友谊”,老师和她说过最多的话是“你长得这么丑还不好好学习”; 初中的时候,班上的男生喜欢用她当作游戏的惩罚,谁输了就向她表白; 自己暗恋的男孩子,连正眼也不愿意看自己…… 于是17岁这年,孙一冰选择通过整容摆脱痛苦。 可惜的是,颜值歧视却不会只发生在校园。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在颜值偏低的人身上从来不成立。 什么都没有做错的他们,在以貌取人的社会规矩面前,没有反抗余地。 然而,通过后天整容换来了美貌能进阶正义天堂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颜值即正义这句话里,还有一个隐藏的关键条件——与生俱来的美。 通过整容换取的“高鼻梁大眼睛尖下巴”,在许多人眼里,不过是靠作弊取得的好成绩。 韩剧《我的ID是江南美人》中,女主角姜美来从小便是丑女,被小区的孩子嘲笑是“半兽人”“姜猪头”。 她的成长,遭受着打压、欺辱、歧视。 上大学前,为了重头开始,她选择整容,通过高额医疗费把自己打造成普世价值里的美人。 原以为外貌的改变能让她过上平凡的大学生活,可她却不知道,“正义”也分等级。 100分的天然美女无法接受丑女“作弊”,处处对她进行刁难,刻意嘲讽姜美来; 又暗地里为她设下陷阱,嘲讽整容是为了享受漂亮的优待; 猥琐的学长会大骂她是整容怪; 周围的人会因为她的整容脸而把她定义为私生活混乱、爱玩、不检点的女孩…… 对于美的追求,人类似乎素来就有与众不同的偏执——貌丑不如貌美,整容不如貌丑。 面对“作弊者”,从来没有人愿意口下留情。 即便脱离起跑线,靠外力冲向前方,也永远无法甩开与生俱来的罪恶。 偏执的审美观念,早就把颜值的起点划为终点。 一位法国老太太用近乎哲学的语言告诉记者,她所理解的女性身材之美: “美国人非常开放,他们的模特有肥胖,年老的,这让人感到欣慰,人人能参与时尚;法国时尚文化就为较美丽的人存在,或许有遗憾,但非常漂亮:两种美学我都赞同。” 仔细想想,一定要将这两种美学分出高下,捧高一个贬低另一个,到底显得狭隘。 《奇葩说》中有一期辩题是“整容会帮你成为人生赢家吗?” 蔡康永在总结陈词时说道:“想要成为人生赢家的人,是把人生当做战场的人,整形我不知道能不能使人成为人生赢家,但我认为它是重要的武器。把人生当做战场的人,让他整形,给他武器,因为他想赢。” 如果整容能让你变得美丽自信,有好的作用,那整容就是你的武器。 要是你不喜欢整容,也是OK的,没有人能替你决定,什么样的样貌和身材是你应该喜欢的。 村上春树曾说:“要自信,只要自信就无所畏惧。” 你不必怀疑自己丑,但若你不满,也有选择美的权利。 只是希望选择外力帮助的男生女生们,整容不必趁早,别盲目跟风,也记得做好风险把控。

推荐节目

声明:本站不存储任何音频数据,站内歌曲来自搜索引擎,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